在长春解放的前夜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我军已经将城中敌军彻底包围。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和部队被困在原伪满银行大楼内,粮食和弹药都极度短缺,没有援军,陷入绝境。郑洞国急电杜聿明说明情况,杜聿明回复称蒋介石会派飞机来接他。可实际上,当时的空军司令周至柔却直言:“我们哪有飞机接人?总统到底在想什么?”
郑洞国本想以死相报,不愿轻易投降,但随着局势恶化,他逐渐被逼到抉择的边缘。
---
从抗日名将到困守孤城
郑洞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早年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曾任京沪警备副司令。1946年起被调往东北,任东北保安副司令。辽沈战役爆发后,他担任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然而,我军一路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接连失利。郑洞国率部被围困在长春,既无援军,又粮尽兵疲。
蒋介石却不断电令催促突围,甚至亲自到沈阳下达手令,要求“不惜一切立即突围”,并威胁如若不执行,将军法从事。郑洞国心知此命令几乎是让士兵去送死,因为军队早已因缺粮而身体浮肿、步履维艰。即使勉强突围,也难以生还。
展开剩余73%---
60军起义与突围计划破产
10月17日凌晨,郑洞国刚准备实施突围,却突然得知60军在曾泽生率领下已宣布起义,完全失去联络。这一打击让突围计划彻底破产。随后,60军政工处长姜弼武还带来曾泽生的亲笔信,劝郑洞国也加入起义,避免长春市民遭受无谓牺牲。郑洞国却仍犹豫不决,坚持所谓“忠诚”,不愿背离蒋介石。
与此同时,我军也在积极争取他投诚。中央方面认为,郑洞国身为黄埔一期生,如果能起义,将对其他国民党将领产生巨大影响。于是派出人员多次与他交涉。甚至黄埔同学、时任副主席的周恩来也亲自写信劝降。
---
心理挣扎与最后的决定
面对内外交困,郑洞国心绪复杂:一边是旧主的军令,一边是现实的绝境。部下们大多已无战意,不断劝说他放下武器。18日、19日几次会议上,将领们几乎一致认为突围不可能,但郑洞国仍嘴上坚持“军人必须忠于党国”。然而,当新7军已与我军开始接触,身边的副手也倾向于投降时,他内心已明白大势已去。
最终,在多次谈判后,郑洞国同意起义,但提出条件:对外宣传不要说他投降,而是宣称“负伤被俘”。我军答应了。
---
结局与讽刺
1948年10月21日凌晨,我军接管伪满银行大楼。郑洞国沉重地走出大楼,宣布起义。我军方面以“负伤被俘”的方式对外发布消息。而国民党的媒体却报道他“战死沙场,以最后一弹殉国”,甚至让郑洞国的儿子一度误以为父亲已经牺牲,赶到长春痛哭,结果闹成一场笑话。
随着长春和平解放,军号响彻广场,百姓奔走相告,锣鼓喧天。曾泽生的第60军后来被改编为第50军,成为我军的一支劲旅,走上了新的战斗征程。
---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长春解放的过程,更反映出国民党政权内部的混乱与官兵士气的低落。郑洞国的投降虽出于无奈专业炒股配资门户,但最终促成了长春的和平解放,避免了更多无辜生命的牺牲。
发布于:天津市浙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