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军早期防护巡洋舰的发展历程专业炒股配资门户
1881年,英国为智利建造的埃斯梅拉达号巡洋舰开创了防护穹甲设计的新纪元,这一创新很快引发了全球海军竞相效仿。在众多追随者中,刚刚完成统一的德国尤为引人注目。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这个新兴工业强国凭借快速发展的造船业,在1886年启动了首型国产防护巡洋舰伊伦娜级的建造工程,首舰于1888年正式服役。
作为德国海军迈向远洋的重要一步,伊伦娜级在设计上展现出独特之处。其满载排水量高达5027吨,远超同期其他国家初代防护巡洋舰,这一庞大体型充分暴露了德国海军的远洋野心。然而受限于当时德国造船业经验不足,该级舰存在诸多明显缺陷:
展开剩余61%火力配置方面,4门150毫米老式后膛炮和10门150毫米短管炮的火力密度,与5000吨级的舰体极不相称。相比之下,德国为北洋水师建造的2300吨级济远号都配备了威力更大的210毫米主炮。更令人意外的是其续航能力,在9节航速下仅能航行2490海里,远逊于英国同期的防护巡洋舰——3000吨级的埃斯梅拉达号航程可达5200海里,而2300吨的致远级更是达到6000海里。
不过德国造船业展现了惊人的建造效率。伊伦娜号从开工到服役仅用两年时间,二号舰威廉王妃号也在1889年初快速建成。这种高效与同时期意大利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虽有先进设计理念,却常因建造延误导致新舰服役即过时。
技术参数显示:该级舰全长103.7米,配备2台8200马力的蒸汽机,最高航速18.5节。防护方面采用50-75毫米厚的穹甲和70毫米的指挥塔装甲。1895年后,德国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将主炮更换为射速更快的150毫米速射炮,并加装6门50毫米速射炮,显著提升了火力。
在近代中国,伊伦娜级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1897年巨野教案后,威廉王妃号参与了对胶州湾的突袭占领,迫使清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当时首舰因在香港维修而错过行动,后于12月赶赴青岛增援。面对这支德国舰队,甲午战败后的清朝海军完全无力抵抗。
德国海军很快意识到伊伦娜级的不足专业炒股配资门户,继而开发了吨位更大的奥古斯塔皇后级(6318吨,21节)。但该型舰延续了重舰轻炮的设计思路,最终仅建造一艘。这些早期探索为德国后续军舰设计积累了宝贵经验。
发布于:天津市浙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