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历史上因仁义著称,作为一个政治枭雄,他的大部分行为也确实很有道德感,比如他不像曹操那样屠城、盗墓股票正规配资开户,也基本没有做出过不道德的事。对待自己的手下和兄弟,他也尽力做到仁至义尽。但有一件事,刘备的所作所为实在很难洗白,那就是他西取益州的事,的确有些不太厚道。
那么,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其中有哪些值得反复思考和品味的细节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他为刘备规划了两块肥肉——荆州和益州。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方,原因很简单:当时曹操和孙权已经将大多数地方的地盘瓜分完了,刘备没有太多选择。虽然不是说刘备不能去争夺其他地方的地盘,但作为流浪了几十年的刘备,从曹操和孙权的“碗里”抢肉,成功的机会不大,反而容易挨打。
展开剩余86%因此,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建议后,便对荆州和益州心生向往。通过赤壁之战和一系列军事行动,刘备终于在荆州站稳了脚跟,但益州则依然遥不可及。因为刘璋一家已经在益州稳扎根基超过二十年,且益州四面环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天险之地。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在刘备纠结如何才能占领益州时,益州的张松、法正、孟达等人却主动找上了他,邀请刘备来益州,说益州的百姓非常需要刘备的帮助。他们还画好了地图,帮助刘备熟悉当地的地形,并且表示自己会在益州内部暗中协助他。
与此同时,曹操在北方大展拳脚,击败了韩遂、马超等西北的军阀。曹操甚至扬言要攻打张鲁,而张鲁对此产生了恐惧,决定先发制人,攻击益州。为了防止曹操得陇望蜀,张鲁开始集结兵力,准备进攻益州。
刘璋在家中悠哉,没想到天降祸事。张鲁和曹操的威胁让他心生忧虑。于是,刘璋身边的张松提出了一个“高招”——让刘备来益州做他的保护伞。张松解释说,刘备曾在很多地方担任过防守工作,能力不容小觑,关键是他和刘璋同宗,能确保不会背叛。
尽管刘璋的主簿黄权和其他一些人都警告他,刘备是个不讲武德的家伙,可能会反客为主,但刘璋偏信了张松的言辞。虽然有些人认为刘璋过于愚钝,但实际上,他作为一方诸侯,也并非完全没有智慧。刘璋其实也有自己的算计。
刘璋安排刘备驻守葭萌关,这个地方离益州的第一道门户白水关较远,但却能有效威胁益州的军事大佬庞羲。表面上,他是让刘备帮助他抵抗张鲁,实则是想利用刘备的力量来保护益州的外围。
然而,刘备的心思并不在刘璋的安保工作上。作为一个历经多次战争的政治老手,刘备清楚,在乱世中,名声固然重要,但实力才是生存的关键。于是,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悄悄积蓄力量,准备夺取益州。
他率领两万兵马,从江陵通过水路进入川地。刘璋对刘备的到来非常热烈,甚至派出三万兵力迎接他。刘备与刘璋在一起畅饮了百余日,表面上关系亲密无间,但实际上,刘备并没有急于对外行动。直到211年冬,刘备才正式到达葭萌关,而此时他却在当地并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反而一直在修养生息,争取民心。
这一年多来,刘备通过各种手段,逐渐赢得了川北人民的支持,而刘璋的焦虑和沮丧也在不断加剧。刘璋发现曹操和张鲁的威胁已经不再是自己最大的麻烦,而刘备的存在则成了最大的隐患。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驱逐刘备,但却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最终,刘备利用曹操与孙权两边的战争局势,再次向刘璋借兵,理由是需要支援荆州。刘璋已经不堪重负,虽然心里不甘,却不得不答应刘备的要求,派遣了一部分兵力。刘备则借机激怒了自己的部下,表示自己在川地多年,受尽辛劳,却得不到应有的赏赐,进而激起了士兵的愤怒。
经过一番煽动,刘备开始秘密策划,准备发动自己的行动。此时,他的谋士庞统提出了三种计策,最终刘备决定采取中策——先攻取白水关,再通过掌握这个要塞,慢慢向益州内地推进。
刘备的计划执行得非常顺利,刘璋并未及时发现他所处的危险。随着战局的发展,刘璋的局势愈发被动,刘备在各路大将的协助下,逐步攻占了益州的各个重要城市。
最终,刘璋在压力之下决定投降,放弃了益州的控制。这一过程中,刘备虽然成功夺取了益州,但他的一系列手段却被外界广泛指责为过于阴险和不厚道。
对于刘璋而言,他并非完全无能。作为一位领导者,他对百姓的关心和对权力的谨慎,值得我们反思。然而,他的过度依赖他人、缺乏果断和洞察力,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刘备的成功夺取益州,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博弈,其中不乏巧妙的策略和他人意外的“帮助”。但正如刘璋所感叹的那样,个人的欲望和野心并不是唯一决定命运的因素,百姓的支持和道德的力量,同样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发布于:天津市浙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